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情系彝寨》:音乐剧文学脚本构思与阐述(3)

来源:求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8-0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第二,“第一幕”中主要突出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升国旗》仪式是本场符号化的设计,将国歌、国旗可视作国家在场和党的温暖。尤其,音画与器乐合奏

第二,“第一幕”中主要突出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升国旗》仪式是本场符号化的设计,将国歌、国旗可视作国家在场和党的温暖。尤其,音画与器乐合奏的结合,顺其自然的增添了主人翁与国家密不可分的联系。二是,群舞来表现主人翁上学路路途的艰辛,以及孩子们不怕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并主人翁考上大学的情景。三是,通过器乐合奏的形式呈现彝族女孩子的传统成人礼。

第三,在“第二幕”中,通过独唱、对唱以及情景表现手法,一是表现大学的朝气、活泼的校园生活;二是呈现主人翁在校园学习过程中作为村干部实习,交代阿布即将成为大学生学生村干部,阿古找到成心工作继续在城市发展的剧情。在音乐情景表现的基础上,将阿古与阿布的交谈,设置在学校草坪上二人的对话环节,利用旁白、音画来为观众渲染“一封家书”的亲切与真实情感,尤其加强阿布回家乡建设的坚定的信念。

第四,在“第三幕”中,阿布作为志愿山区的下派村干部,通过一首《我的小凉山》心中的歌表达了对建设新彝寨工作的信心。通过阿芝与久别的恋人相见场面,用以对歌形式与阿布的交流,表现在彝族对歌民俗中他们俩的甜蜜爱情和对新彝寨建设的美好期待。通过一场为村建设牺牲专家的毕摩送魂仪式,一切回归现实,阿布带领村民重回建设新寨的过程中。其中通过歌舞、音画以及道具创意舞蹈等形式表现出热闹、有效的劳动场面。该场次音乐意境创设中,一是采用传统与现代因素结合,例如,彝族毕摩音乐与现代编配结合;二是,抒情与悲壮意境相结合。

第五,在“第四幕”中,该幕为观众主要表现两个方面,一是通过采茶歌舞形式突出新彝寨建设后的美好图景。二是通过为阿芝的彝绣、婚礼哭嫁歌以及舞蹈三兄夺魁来突出彝族女性文化的柔美方面与二位新人的美满婚姻热闹场面。通过这些场景来建设彝寨的美好景象。

最后,在“尾声”中,通过校车的缓缓驶入村落的剧情来呈现建设彝寨所取得成效,一是现在的山区彝家孩子不用跋山涉水上学而阻挡他们求学之路,而是安全、快乐的上学的美好情景;二是通过传统歌舞形式来表现建设彝寨后,彝族民众的幸福生活以及对共产党的感恩。

五、结语

“大量的事实证明,在歌剧音乐剧剧本创作中,只顾及戏剧性而不考虑音乐性命题,绝对称不上是合格的剧本”。③正因如此,笔者在《情系彝寨》原创音乐剧文本在序幕、四幕及尾声的短短场次设计中,涵盖了独唱、合唱、舞蹈、旁白以及民俗音乐创作形式,为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在舞台化创作提供了有效创作文本。《情系彝寨》在剧本创作中将党中央精准扶贫这一主题置于彝族传统生活空间,巧妙构思出宏大事业与个人为理想奋斗的叙事之手法。犹如在序幕中妈妈的歌唱“迎着山风的呼吸,前行吧阿依,听着大地的声音,前行吧孩子。踏着春雨的细语,前行吧阿依,顶着雷鸣的诅咒,前行吧孩子”所描述一样,把一位母亲对孩子的祈祷、担忧、思念之情与主人翁的学习、工作相联系起来,尤其在剧情叙述中将亲情、爱情以及个人情感与融入到彝家新寨这一精准扶贫主题之中。

注释:

①“毕摩”是彝族古老自然宗教核心人物,现在彝族诸多仪式活动中都由毕摩来主持。

②“阿依”,彝语意为孩子。

③居其宏:《论歌剧音乐剧剧本文学研究的学科归属》,《中国音乐》2011年地期。

一、故事梗概与人物构思

(一)故事梗概

故事发生在小凉山彝族某个村落——“象鼻村”。彝族男孩阿布,在妈妈和家人的鼓励下,通过艰苦的求学之后成功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大学。以优异成绩毕业后,为了建设家乡舍弃城市优厚待遇的工作,成为了一名大学生村干部。因工作表现突出,作为第一村支书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在党中央精准扶贫的惠民政策下,阿布全身心投入到彝家新寨建设工作。期间克服了村民不理解新寨建设的意图、有些老人不愿离开祖辈留下的老房子、群众对新寨建设的信心不坚定等诸多方面的困难,最终将落后的村寨面貌建设为崭新的、现代化的、美丽彝寨事迹。

(二)主要人物构思

阿布:第一村支书;阿芝:阿布女友;阿果:阿布的好朋友;妈妈:阿布的母亲;其他人物:智者——毕摩、勘探路专家、村民甲、村民乙。

二、创作思路


文章来源:《求学》 网址: http://www.qxzzs.cn/qikandaodu/2020/0806/478.html



上一篇:被带到别处的光亮 ——送儿子去北京求学
下一篇:求学事略——受教于冯其庸先生杂忆

求学投稿 | 求学编辑部| 求学版面费 | 求学论文发表 | 求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求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