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梁祝故事的冲击效应 ——论求学情节对传统教(2)

来源:求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7-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二、求学情节在教育内容和形式方面均对世俗观念提出挑战 在传统社会,男女在接受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也同样存在明显区别。在“学而优则仕”的教育

二、求学情节在教育内容和形式方面均对世俗观念提出挑战

在传统社会,男女在接受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也同样存在明显区别。在“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理念引导下,传统社会的正规教育主要让男性攻读圣贤之书,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成为统治阶层合格的一员。当然,普通民众家庭有生存技能教育,但那算不得正规教育,甚至根本算不上教育,只被视为雕虫小技。按照“妇德”“妇容”“妇功”的要求,女性的教育主要集中于行为规范和家务劳动技能上,并将这些视为一个女性立足于家庭的基本要求,即“士勤于学,女勤于工……治丝执麻,以供衣服。幂酒浆,具菹醢,以供祭祀,女之职也”[2]117-118,“教女之道,犹甚于男。而正内之仪,宜先乎外也”[2]331。传统社会的教育内容处处显示出男尊女卑的思维模式和社会认知。“当寮事务,百样该知;通文达义,应变随机;拣柴执爨,煮茗焚香;补拆浆洗,绣凤描凰;针线精致,裁剪审详。”[2]350比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她首先学的是家庭劳动技能,诵诗书是放在后面的,纺织是必备的教育内容,而诗书只不过是点缀而已。司马光曾说:“凡人,不学则不知礼义。不知礼义,则善恶是非之所在皆莫之识也。于是乎有身为暴乱而不自知其非也,祸辱将及而不知其危也。然则为人,皆不可以不学,岂男女之有异哉?”[6]1465他虽不完全反对女子读书,但认为在内容上须有所选择:“女子在家,不可以不读《孝经》、《论语》及《诗》、《礼》,略通大义。其女功,则不过桑麻织绩,制衣裳、为酒食而已。至于刺绣华巧,管弦歌诗,皆非女子所宜习也。”[6]1466可见他主张女子学习主要以礼义规范和日常家务为主。据明代吕坤《闺范》载,司马光还曾说过:“今人或教女子以作歌诗,执俗乐,殊非所宜也。”[7]1464《牡丹亭》中杜丽娘被父亲训斥道:“假如刺绣余闲,有架上图书,可以寓目。他日到人家,知书知礼,父母光辉。”[8]231《温氏母训》则说得更直接:“妇女只许粗识柴米鱼肉数百字,多识字无益而有损也。”《木兰辞》中开始就是“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可见花木兰在代父出征前的主要活动也就是在家中织布裁衣,从事家庭劳动。所以,很多文学作品常常将大家族女子居住的地方称为“绣楼”,也即女子学习和从事纺织刺绣的地方,那里不仅是其日常起居之处,也是她们日常最主要的活动场所。而且,许多文学作品也都有大家闺秀在一起交流纺织刺绣技艺的情节,就连《红楼梦》中的贵族女子也不能例外。

梁祝故事之所以成为民间传奇,其中一“奇”,就是它塑造了祝英台这样一个在传统社会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冲破家庭和社会阻力,到外面混迹于男性之中接受正规教育的女性形象。当然,关于祝英台到外面接受正规教育的原因,不同版本有不同描述。常见的一种说法是祝英台为了逃避皇帝在全国进行的选妃活动。“皇帝选妃传全国,天下父母有忧色,惟恐女儿选入宫,从此骨肉两相失”[9]1,“祝家有女名英台,年轻美丽又多才,她想乔装出门去,投师兼可免祸灾”[9]2。另一种说法是梁祝两家早有约定:如两家生下的都是女孩就在一起学纺织刺绣,若都是男孩就一起读书,一男一女就结为夫妻。后因梁家衰落,祝家企图悔婚,才让祝英台扮成男装,试图蒙混过关。除此之外还有多种说法,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但是,无论何种说法,都有一些共同特点:一是祝英台在出外读书之前已经接受过传统的家庭教育,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否则无法接受学堂里的正规教育;二是祝英台外出读书遇到了重重阻力。在外出读书之前,她花费很多功夫做父亲的思想工作,甚至扮成算命先生劝说父亲,“怎奈父亲老顽固,重男轻女不放行”[9]3。“闺女出门唯恐人议论,不去又怕遭灾星”[9]8,即使在面临遭受灾祸与外出求学的选择时,她的父亲仍然对女儿出外求学表现出十分的不情愿,不愿松口放女儿出去。祝英台在父亲面前极力为自己出外读书寻找借口:“祝府本是书香门第,孩儿远去求学,为的是知书识礼,孩儿也曾听爹爹说过,古时有曹大家、蔡文姬,都是一代才女,留名千古,难道孩儿就学不得她们么?”[10]9尽管祝英台志向远大,雄心勃勃,可父亲却泼下了一盆冷水:“你去不得,想你是裙钗之女,怎能抛头露面,远走杭城,要读书,为父可请先生来府教读……纵有名师,怎奈你是个女孩儿……祝府千金之女,远去求学,有失体统。”[10]8他也并非完全反对女儿读书,只是反对女儿远去求学。所以,他提出一种折中方案,即请家庭教师在家里教女儿读书,“就请了先生,在自己家里开馆”[3]126。但随着知识的积累,祝英台感觉自己应该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也应该到外面开阔眼界,于是决定到当地颇有盛名的书院去求学。当她向家人说出自己外出求学的想法时,不仅父母反对,而且还遭到嫂嫂的公开嘲笑。很明显,因为她是女娃,所以不能外出去书院求学。而这正是传统社会女性接受教育的普遍形态,也是社会公众普遍接受的一种女性教育方式和习俗。


文章来源:《求学》 网址: http://www.qxzzs.cn/qikandaodu/2020/0708/364.html



上一篇:做最好的自己 ——写给求学路上患得患失的孩
下一篇:求学路漫漫,农商深情伴

求学投稿 | 求学编辑部| 求学版面费 | 求学论文发表 | 求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求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